2023/1/9
Monday
科学发展,勿为名累;科学发展,勿为利锁;科学发展,勿为权迷;科学发展,勿为欲困。——倪勇
生物医药
科学家建立基于膜透过荧光蛋白的邻近细胞标记技术
1月3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组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王立新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表达膜透过性荧光蛋白的遗传工具小鼠,建立了体内邻近细胞标记技术,并利用该技术揭示了肝脏不同区域中内皮细胞的异质性。
精密测量院利用F-19 MRI双模态探针实现肺癌中硝基还原酶的精准活体成像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周欣研究团队设计构建了一种双模态分子探针氟化硝基Cy7,实现了活体肺癌中硝基还原酶的19F 磁共振和近红外荧光精准成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并被遴选为本期的VIP(Very Important Paper)。
植物所在花瓣复杂着色模式形成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孔宏智团队长期从事花的发育与进化研究。研究人员近期系统研究了毛茛科东方黑种草(Nigella orientalis)花瓣上复杂着色模式的细胞学基础、呈色物质、光学属性、发育过程和形成机制。
天津工生所在微生物碱基编辑器产物决定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郑平带领的系统与合成生物技术研究组,研究员毕昌昊带领的合成生物技术研究组与研究员张学礼带领的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组合作,发现GBE可在大肠杆菌中实现C-to-A颠换,在谷氨酸棒杆菌中实现C-to-G颠换。
新材料
基于石墨烯的纳米电子平台问世
纳米电子学领域的一个紧迫任务是寻找一种可替代硅的材料。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基于石墨烯的纳米电子学平台——单片碳原子。
金属所发明轻质高强韧高阻尼镁-MAX相仿生金属陶瓷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使役行为研究部仿生材料设计团队与轻质高强材料研究部及国内外科研人员合作,选用兼具金属和陶瓷特性且与镁界面润湿性良好的MAX相陶瓷作为组元,利用含氧气氛下的可控球磨工艺将MAX相剥离成亚微米尺度薄片,利用真空抽滤实现陶瓷薄片的择优定向排列,将镁熔体浸渗入部分烧结的多孔陶瓷骨架中,研制了具超细尺度三维互穿类贝壳结构的新型镁-MAX相仿生金属陶瓷材料。
新疆理化所在高性能吸油材料领域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分离材料与技术团队以廉价的商业化有机硅烷为主要原料,利用多组分硅烷体系的溶胶-凝胶反应过程制备硅氧烷涂层,并通过溶液浸渍法实现了聚硅氧烷在高分子海绵表面的有效附着,获得了具有丰富孔结构的高性能吸油材料。
微流控芯片技术助力细胞外囊泡产量提高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杨慧课题组研发了一种微流控芯片技术,实现了细胞的工程化改造,并显著提高了细胞外囊泡的分泌量。
智能制造
近代物理所在锗-68/镓-68发生器制备研发中取得进展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化学研究室科研人员自主研发了锗-68的分离纯化工艺和锗-68/镓-68发生器制备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pplied Radiation and Isotopes上。
120吨级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完成试车
5日,在位于西安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65所,还完成一次120吨级大推力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试车,此次试车持续50秒。
新型彩色纤维棉花创制成功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成功将甜菜红素在棉花纤维中富集,创制出纤维粉红色的棉花,为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多类型彩色纤维棉提供了新思路。
人造太阳”基础物理研究取得系列新成果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AST团队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的基础物理研究成果。
能源化工
中国科大合作研究首次实现基于新型二维材料非线性的量子光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教授任希锋等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仇成伟、博士郭强兵等合作,在二维材料非线性量子光源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上海高研院在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有序化膜电极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杨辉团队在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质子交换膜水电解(PEMWE)是实现零碳排放制氢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由于阳极侧贵金属Ir的高用量大幅增加了PEMWE成本,制约其商业化进程。制备高活性低Ir含量催化剂是降低Ir用量的常用方法。
南京地湖所在江淮湖泊群水体溶解二氧化碳遥感算法研究中获进展
针对如何利用遥感手段估算区域湖泊群CO2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段洪涛课题组博士生齐天赐以江淮中下游湖泊群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实测表层水体CO2浓度数据与基于Sentinel-3卫星数据获取的湖泊水环境因子等产品,在太湖藻型湖区CO2浓度遥感估算模型的基础上(Qi et al.,ES&T,2020),改进开发了适用于中营养-富营养状态湖泊的CO2浓度经验估算模型,并重构江淮中下游湖泊群2016-2021年的CO2浓度时空动态。
兰州化物所手性亚砜亚胺催化不对称合成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性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硼催化组研究员徐森苗团队,致力于研究过渡金属催化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碳氢键硼化反应。通过发展新策略,科研人员实现了烯烃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硼氢化反应,发展了以1,2-二苯基乙二胺为手性骨架、具强σ给电子能力的新型手性双齿硼基配体,能在温和条件下加速过渡金属对惰性C-H键的化学、区域、立体选择性氧化加成,实现了一系列具挑战性的不对称C-H键硼化反应,为手性分子的快速合成提供原子和步骤经济的新方法。